经验者之家|中医秘籍:开学恐惧症 老师家长联手引导效果会更好……
每年的9月1号都是孩子们入学的日子,学生们过完一个假期经常会感到还没有玩够,不想上学,甚至心理上有点抗拒,心理专家介绍,这就是开学恐惧症,开学的第一周是开学恐惧症的高发期,希望家长、老师朋友要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四类学生易患“开学恐惧症”
新生及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以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这四类学生是“开学恐惧症”的易发群体。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从易感人群类别分析,处于转折阶段的小学、初中新生以及毕业班的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新环境时,部分人会产生与父母、旧同学的分离性焦虑。而对新环境、新同学的不可预期性,则会导致其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
从个体性格差异分析,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以及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因开学这个特殊的事情,可能诱发对学校生活的焦虑和恐惧,加之自身人格缺陷,就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敏感情绪。
从社会大环境分析,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更多以“填鸭式”为主,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加上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孩子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从校园学习经历分析,部分学生在学校可能有过某些不愉快的经历,心灵受到过创伤,因此对学校的环境和人感到害怕。
从孩子心理需求层面分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称赞,缺乏认同感,家长又没能及时发现、引导和鼓励,致使孩子在内心深处对开学产生抵触和恐惧的情绪。
另外,“尖子生”也会出现“开学恐惧症”。很多平时成绩优异的孩子,因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同样会在开学初期出现负面情绪。
开学第一周是“发病”高峰期
其实,孩子出现“开学恐惧症”是正常现象。据调查,75%~80%的学生在开学前,都会有“不想开学,害怕开学”的念头。还有很多孩子一想到开学,就会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甚至呕吐、恶心等症状。
虽然是正常现象,但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积极调节,也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任何负面情绪长时间存在,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在我的咨询个案中,就有一名初升高学生,起初提到或想到“开学、上学”,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后在凝重的学习氛围及父母的过度紧逼中,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家长和老师又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发展为不愿意出门,不敢去学校,只要提及与上学有关的话题就心慌气短,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睡眠障碍、焦虑等症状,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最终只能休学在家。
开学后第一周是出现“开学恐惧症”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干预最关键的一周。家长和老师在此阶段都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
老师、家长联手引导效果更好
通常,多数“开学恐惧症”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可自然化解。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若老师能与家长联起手来,加以正确引导和干预,不但能缩短适应时间,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老师应和家长建立联系,采用协同观察、共同鼓励的引导方式,随时关注学生动态,互通有无,积极配合。
其次,要搭建学生间的互动。可多安排一些学生互动游戏,调动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充分建立学生间的亲密友好关系。
第三,调动积极心态。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回想上学期的收获,确立新学期的计划,同时与学生聊一些愉快的新鲜事,帮助学生放松紧张心情。还可以有意识地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从正面角度给学生以信心。家长也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表现得淡定些,平和乐观些,切忌过分关注、事无巨细。
第四,减轻学习压力。开学之初,老师应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不要一味地安排紧张的功课,让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新学期的过程。家长也要克制攀比之心,以免把压力及不安情绪传递给孩子。特别是小学新生家长,担心孩子从幼儿园到学校不能适应;初三、高三家长面对考学压力,尤为着急。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以一颗平常心,给孩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多把精力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作息时间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第五,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们把旧书捐给贫困地区或失学儿童,这样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能快速建立起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收获不一样的快乐。
此外,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要有意识地调整心态,给自己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告诉自己开学后会有新生活,会结识很多新朋友,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不妨对学习、生活等方面制订一个崭新的计划,这样有利于激发期待心理,抑制不良情绪。